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育园地 > 档案百科 > 档案小故事

寻找院士校友郑厚植

发布时间:2015-06-25

      曹杨二中地处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——曹杨新村的怀抱之中。1954年建校之初招收初中新生13个班,工农子弟占95%。五、六十年代学校特别重视劳动教育。1957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后,第一届初中毕业生有10多名到近郊落户,成为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。1958年开展勤工俭学活动,学校自办农场,种植葡萄、无花果、草莓、苹果,饲养大批北京鸭。1961年先后又有155名毕业生去边疆参加生产劳动。
      曹杨二中培养了大量思想先进、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普通劳动者,始终坚持着办大众化的优质教育理念。近年来,特别是在通过“实验性示范性”学校的评审后,学校注重创新素养培育。开办博雅实验班、理科实验班、德语理工实验班、意大利语理工实验班,成为“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人才计划生源基地”,向国内外著名大学(德国卡尔斯鲁厄、清华、北大、复旦、交大等)输送的优秀人才逐渐递增,进入德国大学学生人数和质量全国第一。社会声誉与日俱增的同时,校方也多方寻找在各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校友。
      一次在与校友的交流、沟通中,曹杨二中得知“中科院院士、物理学家,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郑厚植”曾是二中五六十年代的高中毕业生。在编写新教育志的过程中,学校希望把这位知名校友写进去。所以曹杨二中档案室工作人员开始翻阅档案资料,最终在学生名册档案中找到了郑厚植先生。郑厚植1957年进入曹杨二中高中学习,1961年考取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,1965年大学毕业。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,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,国家“973”计划IT前沿中的量子结构、量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,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。在半导体低维物理的系统研究中取得多项重要成果,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。
      对档案资料详细取证之后,曹杨二中正式联系郑厚植先生。王洋校长也几次入京拜访,终于得到了郑先生热情会见。老先生听取了王洋校长关于学校情况的汇报后,对于德语理工实验班非常感兴趣。他对于德国文化的严谨认真评价很高。对于学校现在的办学理念、办学成绩非常关心,并答应在2014年学校60周年校庆之际,回母校参观访问。